当代社会充满创新和挑战,任何艺术门类在这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继承与发展,创造与传承等问题,这既作为一种实践基础,又作为一种对于实践结果构成考量的标尺,越来越引发艺术圈子的关注和思考。不仅如此,这种关注和思考还大有范围扩大的趋势,换言之,即使是非艺术圈子也逐渐开始关注相应的问题,并以此当作艺术家及其作品评判的依据。这种由艺术圈所辐射而成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成为艺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所不可或缺的社会支撑,同时也由此凸显社会对于艺术不可小觑的反作用力。
依照惯常的理解,对于这些较为抽象的理念或理论的解读应该属于理论家或评论家的专业范畴,是一种从属于形而之上范畴的内容,但是事实上,作为艺术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每一位艺术家又不可能仅仅是在孤立地进行具体的实践,无论是在其实施艺术创造行为之前,还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或是在实践结束之后,相应的理念和思维认知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地存在着的,应该说,一个艺术家所形成的思考是最具生动性和纪实性的,因为他们是艺术实践的主体,相应的感受和感悟无疑带有极为明显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感受”又非常有助于我们去认知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相应作品,从宏观的视域来看,这一点无论是从提升公众的艺术审美水平,还是从公众参与艺术相关问题的思考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在艺术创作风格多元,艺术名家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融合与创新不仅是这种大好局面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且成为这个时代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名家共性化的标签。检视其中的佼佼者,画家凡石先生无疑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他不仅以极其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名家应有的风采,而且,作为新派没骨画的代表性人物,更通过大量题材各异的优秀作品为我们揭示了何谓中国没骨画的“创新”与继承。
鉴于此,我们特邀请中外美术网总编、艺术史论学者彭贵军先生对于凡石先生进行了专访,先将访谈实录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彭贵军:凡石老师,您好!很早以前就在一些展览中注意到您的作品,后来又陆续看到您的作品专集以及一些合集,总的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论是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还是具体的表现形式、技法运用、材料选择方面,都体现出极为显性的艺术张力,可以明显看出您是在通过作品来表达您个人对于“创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暗合了当代社会有关于中国画面临的继承传统与发展传统的思考,作为一种思考,它在当下不仅没有停止的意思,且有方兴未艾之势。作为您来讲,对此有何高见?
凡石:谢谢夸奖,也感谢你们的关注!谈到创新,其实算是一个比较永恒的话题,“当下”相对于“以往”,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持续展开,在我们的眼前就呈现出一个非常宏大并且非常现实的“继承”与“创新”不断交替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每一位画家都是兼具观众和实践者双重身份的。无论是被赞誉为“创新”典范的画家,还是以“保守”面目行世的画家,从历史的视点予以评判,每个个体都程度不同地具有“创新”和“保守”交相糅杂的实质:因为在从艺的过程中,对于绘画基础知识的研习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将以往的、现有的绘画所需基本知识加以个体化的吸收,从而使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巧之后成为合格的绘画从业者。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阶段就属于“继承传统”,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个阶段,还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一个合格的画家,所以我用了“合格的绘画从业者”这个概念;以这个阶段作为基础进行针对现实、针对未来的观察和思考,体现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联性、体现个人对于现实和历史的感受性,通过较为主观化的形式来表达上述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如此才算是一个真正的“画家”。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的艺术门类,甚至再进一步地扩大至人类的任何实践类别,都客观地存在着这样一种主观化的标准,即“在继承行业或专业传统的基础上,是否有所变革和创新”,这个标准既是用来考量业内人士专业资质和水平的,也是行业自身谋求发展所依赖的,可以说是一种入行的“门槛”。
彭贵军:在西方艺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当代中国社会公众视野的客观现实条件下,中国画的创作应当秉持怎样的认知和态度?


对于当今的中国没骨画来讲。如何去把西洋的东西糅合进去,把不好看的成分(如,不适宜的水渍之类)尽量祛除冲淡,把更多美的东西吸收进来(例如,西洋油画所推崇的光感的效果、柔美的效果),形成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有西洋的审美,形成这样一个新形式、新方法,以表现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我觉得这就是在绘画中追求的一种价值吧。
.jpg)
2007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李魁正花鸟画工作室。擅长工笔人物,花鸟,独创现代没骨山水,画风独特。2008年以来,作品先后入编文化部《影响中国的百名艺术大家——人物卷及花鸟卷》,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中国行业创新示范企业要覧》,中国文化出版社《小康丰碑》,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世界知识出版社《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中国文化传媒出版社《名家指南》。并在《鉴赏收藏》,《艺术聚焦》,《巅峰艺术》,《中华风》,《中国经济论坛》等期刊发表作品,论文。出版有作品集《凡石画选》(甘肃文化出版社),《走进画家-凡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