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年画欣赏

“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传统年画欣赏(组图二)

杨家埠年画

“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流传民间的这句断语虽然有些夸张,但杨家埠村生产的《灶王图》却实实在在与百姓人家有着极深的缘分。每到农历年底,人们把散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这种习俗已延续多久无法考究,可位于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村,却是自古就因出产年画而于世闻名的。

作者:橙杉

自明朝开始,杨家埠就在地方志里有村史记载。当时它是一个临近集镇的小村落,虽经沧桑,村子规模却变化不大,至今全村户数不愈300。“家家画店,人人画工”是这个村数百年前就已形成的特色。早在明代洪武年间,这里的杨姓艺人就开始创作木版画艺术品了。至清朝,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技法臻于成熟,绘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风格缜密质朴。自此,年画生产形成产业,规模和产量逐年扩展。清朝乾隆后期,杨家埠已有“画训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的称誉。

1949年后,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发展年画生产,成立起“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并组织艺人对古代工艺进行发掘考察,在原先基础上加工、改革、创新。“文化大革命”期间,年画业遭到严重破坏,画版被毁,画人改行,生产全部停顿。自1978年起,杨家埠人重操旧业,成立起年画社和年画研究所,将这一濒临失传的艺术品类进行抢救性整理,恢复了个体生产年画的传统方式,画品的艺术性和产量达到了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

现在,杨家埠生产的木版年画倍受国人喜爱,其销路越来越广。除山东本省各县市外,北到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东达辽东半岛,往西直越太行山一线省市,均为杨家埠年画的旺销地。(下图:年画——年年有鱼。)

摄影/王承善 侯贺良

海外人士垂青杨家埠年画是自鸦片战争时期开始。最初是天主教父们到处收集以为藏品,后来发展到不同职业的人士来华购买。1978年,法国汉学家艾利阿斯伯格编纂出版的《中国年画》一书,就收进了多幅杨家埠出品的画作。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光顾这个小村的境外人士越来越多。他们不仅仅赶来购画,更多的则是来这里考察、访古,探求中国这个普通农村生出年画产业的奥秘。1978年春天,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携夫人来到杨家埠。当他见到一位普通村妇用手一抹、一按再一揭,一张花花绿绿的年画便印出来时,惊奇得直拍手掌。

杨家埠木版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属百姓喜欢的人物、山水、花鸟、瑞兽、仙佛,均为年画表现的内容;凡属中国的屋宇、庭院、门户、畜舍,都有相应类别的年画装扮。仅以门为例,就有贴于街门上的门神、将军型;贴于堂屋门上的文门神、朝官式;贴于场院屋门、仓库门上的栏门判等。这些反映民间乡土文化心态的年画均具明显的装饰趣味和极高的实用价值。

杨家埠木版年画全为手工制做,从拓稿画样开始,到雕刻木版、上案印刷、烘货点胭,四套工艺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所为。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艺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自19世纪起,杨家埠有记载的著名艺人就有30多位。如1806年出生的以画“包公上任”闻名的杨芳;1881年出生的被人们称作神童王的杨万亮;1902年出生的擅长半印半画的杨同科;1920年出生的刻版传人杨洛书等,都是杨家埠有口皆碑的艺术名匠。

在杨家埠,生产年画历来以家庭为主,一家作坊亮出一个画店的牌号,画店世代相传,名号永久不变。这些画店的家庭成员,从老到少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不少。即便从外村嫁进的媳妇,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也很快成为操持某种技术的匠人。

如今的杨家埠,更是人才辈出,画店兴隆。这个不足300户人家的小村,从事年画生产的家庭画店已达200多家,有700多人长年在画案前忙碌,许多人成了技艺超群的年画大师。他们有的去京城举办画展,有的被邀请去国外进行表演,还有的竟站到了艺术院校的讲台上……

近年,当地政府在恢复这里年画之乡的风貌上大做文章。他们把过去散落民间的古代画版发掘出来,并将原国家和集体的画版,无论完缺皆集中保管。在此基础上将画版分类、编号,按不同规格进行整理,为正在进行的民俗学、美术史研究提供系统的资料。为使这个文化古村更加生辉,村里在保留并维护好现存古民宅的前提下,新建民房全部纳入正式规划,同时整修街道,扩建作坊,还建起一处古色古香的博物馆、一家中国规模最大的风筝艺品厂、一个专为参观者、游人提供方便的接待处……

杨家埠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链接

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源远流长,它兴起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辐射山东、东北地区及其周边省份,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在我国年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杨家埠年画艺人自幼受民风、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熏染,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特定的乡土文化结构,特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尺度。在他们的年画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与文人画风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线条简练流畅,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且多以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意。如红袄配绿裤、鱼比娃娃大、牡丹象征富贵、玉兰象征长春、蝙蝠代表多福、瓶鞍代表平安等等。

杨家埠木版年画产生于民间,装饰于新年,品类繁多、题材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辟邪纳福、祥瑞吉利、风俗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文、时事幽默、风景花卉、瑞兽祥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出现了地图、书法、称头歌等实用性作品。它犹如民间文化艺术百科全书中的一部图画词典,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了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向往幸福美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道德伦理观念标准下作出的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识和褒贬,体现了他们对劳动生活的颂扬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工艺特殊,一副作品的完成,一般经过绘稿、刻版、印刷、手工加工等工序。它全为手工套色印刷,一种颜色一块板,一张年画一般5-7种颜色。雕刻所用的木板为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棠栗子木(目前此木已比较稀少,现多以梨木代替)。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生产以寒亭区西杨家埠村为主,并辐射周边村庄。西杨家埠村现有310户,1115口人。该村曾一度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誉。目前西杨家埠村仍有近百户从事年画印刷,如果市场需要,其他户可随时重操旧业,年产年画2000余万张,远销省内外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植跟于民间,土生土长,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和勤劳智慧,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鸡在表现手法上,它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我国别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倍受中外来宾和专家学者们的厚爱。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

杨家埠年画线条简练、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制作形式采用古老的木版套印技法。它是有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把画稿贴到木板上<杜木版>。用刻刀雕刻出线条轮廓版,再用同样的方法刻出四至五块色版。印制方式式:现用线版印出墨线稿,在用色版一遍一遍套印上,一张画要印五至六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具有非常独特的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

绵竹年画

1963年3月12日,绵竹年画在中国美术馆展览,郭沫若观后赞叹不矣,欣然作词:《西江月》:

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

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

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

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

(注:"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郭沫若认为,四川之所以能出汉代扬雄、司马相如、宋代苏子瞻(东坡)这样一批文化巨匠,就是因为四川有象绵竹年画一样很深的文化积淀,才孕育出了这批文化伟人。既说明绵竹年画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汉代之前,又说明绵竹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绵竹年画《莲年有余》

绵竹年画《子鱼卧莲》

绵竹年画《掰瓜露子》

从成都北行80公里,经广汉、德阳市便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绵竹市。

绵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辅”、“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称,今有“年画之乡”、“名酒之乡”(剑南春)之佳誉。因特产绵竹,汉初建县即以“绵竹”为县名。绵竹不屈不挠,越是风霜雪剑,竹针越坚硬,越是挺拔向上。伟大诗人杜甫特赞此竹,认为绵竹正是他人格和精神之象征,并以诗向当时绵竹县令韦续觅竹。诗云:“华轩霭霭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绵竹还盛产二十五种以上的其它竹子,皆可造纸,这是绵竹年画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绵竹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化灿烂道教文化(七十二洞天福地之六十四福地、道家二十四治中的鹿堂治、秦中治、耕滁治都在绵竹)、佛教文化(唐代古寺——祥符寺、宋代古寺——三溪寺、汉代吉祥寺等)、儒家文化(宋代大儒——张拭)、三国文化(魂壮绵竹关)以及酒文化(宋代蜜酒、清代绵竹大曲、现代中国名酒——剑南春)等,这些是绵竹年画产生和发展深厚的文化积淀。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

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秘。据《山海经》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长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叉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从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伸舒),玉垒(读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这个古老的传说也许就是“东南方大吉大利”和成语“绳之以法”的来历。)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六寸宽、一尺二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也许是中国年画第一对门神)。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秦琼、尉迟公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

绵竹蜀绣年画《寿天百禄》

北宋御史赵捤冻啥脊沤窦恰沸吹降笔背啥嫉募父鍪谐。骸罢碌剖校戮剖小⑹辉旅肥校绿曳小?.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的俗称。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并有“除夜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之谓。由此可知,宋代成都已有年画市场。而成都“桃符市”的年画大多由附近的绵竹、夹江等县的年画作坊提供,因而,绵竹年画早在宋代就相当著名了。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年画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年画作坊多达三百余家,年画艺人逾千人,从业人员达一万人以上。年画销售到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新疆和港澳等地,甚至远销到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

在绘制风格上,她既承传了唐代之前手工绘制年画的制作风格又继承了唐代之后雕版印刷年画的风格。绵竹年画和中国其它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它诸家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彩绘过程,艺人们叫她一黑(指黑线版)二白(指人物手脸底色及靴底作白)三金黄(指衣冠及道剧的橙黄色)五颜六色穿衣裳(指洋红、桃红、黄丹、佛青、品蓝、品绿等)。此外,还辅以“明展明挂”手法,借助同类色的深浅变化,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和装饰情趣。

绵竹传统年画——《女将军穆桂英》

年画艺人在他们的作品上无拘无束地使用着尽可能艳丽的颜色:桃红、佛青(近似兰原色)、猩红、草绿、金黄……大红大绿、又热闹、又刺激,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强烈的对比中,也讲究适意和和谐。他们常常用少量的复色:“二门子灰”、或金、银、黑、白等线、面穿插在对比强烈的色彩中间,以协调画面色调。艺人们把他们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配色经验,扑素的总结成了一句蕴含着深刻美学原理的口诀:“深配浅、酽(指浓度)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绵竹年画的颜色多用矿物质色和民用染料,根据季节不同制作时调以不同成份的胶矾,使作品颜色爽朗,耐晒耐淋,经久不败色。

绵竹年画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等。 形式丰富多彩,有门画、斗方、横推、中堂、条屏、单条、木版拓片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增添了册页、扇面、贺年卡、挂历、台历、手卷、广告年画等新形式。

门神是绵竹传统年画的主要品种。它的大小分为“大毛”、“二毛”、“三毛”,“四毛”等规格(毛是对纸张大小的特殊称谓)鲁迅先生曾收藏过的绵竹年画《老鼠嫁女》 绵竹年画古版林则徐书法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有深受民众爱戴的历史人物、英勇的武士、娟秀的美人、快乐的儿童以及祥瑞的动物花果等。

斗方,多是讽刺寓意的独版小品,是一种民间讽刺画。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杂条,多是参照民间传说,以及孝道、福寿文化内容,戏曲和文学作品中最动人的情节刻绘成人物画。也有民间风采的花鸟画。如《二十四孝图》、《百寿图》、《西游记》等。

横推,一般是表现人物众多的大场面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迎春图》,是绵竹年画横排的代表作,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此图描绘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长卷描给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民族研究和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被专家学称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绵竹年画横排代表作《迎春图》

截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百余家博物馆和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收藏家所收藏;数十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今日中国》、《人民中国》,香港《文汇报》、《申报》、《新晚报》、台湾《大地》;日本《学鐙》等,两百多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专题介绍,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浇灌培养这株民间艺术奇葩,使绵竹年画得到了有効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使绵竹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遵循“艺术当随时代”的真谛,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载体,从载体到制作方法、包装等都进行了创新,使绵竹年画逐步走向了日常化、实用化、装饰化、礼品化、收藏化、宣传化,其时代精品走向了收藏领域。又特别是近两届省、市“绵竹年画节”的举办给绵竹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鲁迅先生说:“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我们坚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绵竹年画定会以她独特的美与历史共存,与时代同步,定会“千载百花烂漫”。

+1
1
发表评论

墙画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