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写的,貌似一直没有拿到网上来。希望大家多指正吧。
石涛在论及“书画之道”时有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此语道出了有关艺术表现与时代文化起承呼应的内在联系。如周礼铜器与错彩镂金的图纹,佛教石窟与高华富丽的重彩,士人笔墨与天工清新的写意……
时间的巨轮进行到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由于电脑数字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有“数字时代”之说,这意味着电脑数字已不仅是科技领域或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工具。它与我们的精神世界、文化诉求产生着日益密切的关联,可谓“数字”参与了这个时代文化的塑造与想象。 一些新兴的组合艺术门类得风气之先,如电影、动画、装饰设计,都在不同程度地“数字化”。相形之下,传统艺术还处于观望和尝试阶段。如今西方的艺术家正在把油画与数字技术结合到一起,而日本画家已经开始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数字绘画作品成功引入国际艺术市场。当此情境,我们自然要将目光投向凝结着本民族艺术精华的国画上来,试问我们的传统笔墨能否与数字技术产生时代的契合?数字时代可能为中国画提供怎样的新舞台?我以为这是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希望以数字方式试笔国画创作获得的小小体验投石问路,推动我们在相关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发现。
通常所谓的“数字技术”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一方面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三维动画;另一方面,使传统艺术无论在技艺还是在理念层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借力”发展。就绘画领域而言,数字技术主要提供了新型的绘画工具,其中又以Wacom的数位板与压感笔为代表。
我们用压感笔在数位板上绘制的图画直接输入电脑,在屏幕上得到显示。凭借Wacom数位板已有的专业压感功能,画家笔下微妙的力度变化都可以体现在画面之上;再加上板幅旁的快捷按键,可以轻松的根据画家的个人喜好加以设置,从而使数字绘画更接近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绘画而不是“输入”。同时,相应的电脑软件赋予压感笔丰富的笔触功能,同一支笔管既能如碳笔般绘制素描,又可以似油画笔般“流淌”油彩。目前,软件功能的逐步开发,将越来越多的近似毛笔的笔触特性与仿宣纸效果添加到压感笔和数位板上,从而使得“数字水墨”有了实现的可能。
我在尝试中发现:结合数字技术到国画创作领域,首先为绘画过程带来不少便利。一是创作前的笔墨纸砚的准备工作基本省略,代之以简捷的“开机”操作。二是在创作过程中,画家获得更多的机动时间与思考空间。比如,以传统方法作画,由于考量到画面上水分蒸发问题与毛笔中水分多少,便不能随时驻笔思考,有时甚至仓促落笔这些问题显然不存在于压感笔与数位板中。工具的解放使得整个创作过程更为从容,并推动创作状态发生微妙的变化,落笔之余获得更多的审视画面、创作思考的自由间隙,几乎达到了古人追求的“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的境界,充分享受创作与思考交融、互动的快乐。另外,画面修改也摆脱了颜料和纸张的限制,不必担心纸张磨损、迸裂或颜料里突然出现渣滓等以外情况,可谓“百改不厌”,在笔墨流淌间反复体验“推/敲”的变换之妙。
其次,从创作效果来看,“数字笔墨”的优势也初步显露。由于摆脱了“落笔则难改”的顾虑,作品的完成度就相对获得提升,从而使画面中的物象造型更为完善、考究。还有,软件的“上色”功能克服了过去“石色大面积平涂”等技术难题,使画面设色简捷、色彩丰富,增强远距离的视觉冲击力。再者,“数字国画”因其落笔于电脑之内,更便于在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身处信息高速路的时代,艺术的传播不应滞塞于羊肠小径,特别作为传统艺术的国画,正该大步走出卷轴与陈列室的有限空间,迈入广阔的现代传播世界,使中国笔墨呈现在更多年轻的视野中,将蕴于其中的传统文化诠释给现代心灵。我曾将若干数字试笔之作上传网络,在“中国动画网”、“中国画论坛”等网站以及个人博客上的累计点击量达到数百万之多,收到数以千计的网络回帖、留言,其中大部分来自大、中学生这样的年轻受众。一方面,他们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使人感动;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的对于国画艺术的陌生与疏隔也令人讶异、引人反省。设想,如果我们能够把国画创作更多、更好地结合到数字网络世界中,或将成为这门古老艺术发扬广大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尚处于试笔阶段的“数字国画”还存在许多艺术上的不完善之处和技术难题。比如压感笔目前能够绘制的线条形式还比较单一,多为高古游丝描和钉头鼠尾描,丰富的皴擦效果尚无法充分实现,这就使得数字笔墨相对适合表现人物、花鸟,用于山水则明显吃力,显得墨意、质感等多有欠缺。另外,由于“数字水墨”的创作群体主要是中青年画家,受年龄、经验的局限,尚不能对国画追求的某些类似“空”、“老”等艺术境界有精深的理解,这也造成了“数字国画”整体上不够成熟的状况。不过,中国画一直秉承着“夫画者,天下变通之大法”的优良传统,因此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历千年而弥新,也因此我们相信国画与数字结合会有美妙的前景。上述种种问题将在前辈与同仁的努力钻研中逐渐得到克服,中国画在数字时代将焕发出年轻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