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塑——顾名思义,漫画式的雕塑,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一种质地细腻温润、颜色鲜美绚丽、可塑性强的“彩陶”,也有人称“烧烤粘土”。化学名称叫树脂黏土,我国台湾学者成其为“软陶”。
使用软陶制作出的漫像作品,通过100~120℃温度的烤制之后便可定型,并具有一定的硬度,其性质稳定、容易掌握、适合收藏。
魏老师的人物漫塑作品形神兼备,不管是政坛、影坛的名人,
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小到足月的婴儿,大到百岁老翁,形态各异,千变万化。
魏君丽,1969年生于古城西安,自幼痴迷于绘画、雕塑。
曾供职于陕西省华山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996年毕业于陕西长安大学建筑装饰专业;
2002年来到北京,寻找自己的梦想;
2003年创建北京三六九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4年创建魏君丽雕塑艺术工作室,开始使用软陶创作漫塑作品。
在北京她是第一个使用软陶制作漫画式雕塑的人,迄今为止还是国内第一个愿意传授漫塑技术的人。
日前,中国动漫交易网采访了漫塑家魏君丽女士。
卡 卡:魏老师好,您在做漫塑之前一定专业学过雕塑吧?
魏君丽:呵呵,没有。最早的熏陶还是在小时候。我的老家陕西黄土高坡到处是泥巴,那时候还是生产队,大人们劳动的时候,小孩子都自己玩,随便抓把土撒泡尿就够了,哈哈哈,捏一些玩具什么的,那时候做的东西不像现在这么高雅啦,都是一些粗俗的东西,不过的确是锻炼了兴趣爱好。大一点,进了学校,农村的学校也不可能有雕塑课啊什么的,但是有时候突然间想做,就能随时找来材料做。后来时间长了还发现除了普通黄土还有黄土胶泥,胶泥做东西效果就比普通黄土好。
卡 卡:这样的经历造就了您的造型能力,那美术方面应该受过专业训练喽?
魏君丽:那是后来,开始也没有。刚上小学的时候并不喜欢画画,到了三年级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喜欢上了画画。没事找一些图样,农村图样很多,被面上也有,床单上也有,没事就照着画,按现在说就是临摹。临摹到了大概五年级的时候,就把那个大白纸拿线穿好订成本子画上格,参考一些小人书,基本上是自己构思的了。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画画,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收了我辛苦好几天画的小人书。是我的第一本小人书,有些不甘心,下课去找老师,结果我看见老师拿着我画的小人书看着乐的不得了,后来老师也没有批评我,还把书还给我了,这件事给我印象挺深的。
卡 卡:那以后肯定顺理成章地学习美术专业了吧?
魏君丽:呵呵,虽然上初中以后美术课很少,但却正规了,画画有了方法。当时我父亲在外工作,觉得我很有天分,打算让我考(西安)美院附中,结果初中的最后一学期,父亲突然病逝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支柱没了,而美院附中对于我这样的农村家庭是无法承受的,按照当时的政策,子女可以接班顶替参加工作。家里面我是老大,刚好年龄也够,如果不去的话这个名额也就作废了。母亲考虑再三还是让我去接班挣钱养家糊口了。
卡 卡:啊!是这样啊,真是可惜。后来呢?
魏君丽:呵呵,也不是可惜啊,社会大学锻炼了我,不过后来也参加了成人高考,在西安上了三年大学,那是工作多年以后的事了。
卡 卡:您参加工作后,工作和画画有关系吗?还是一直在坚持自学?
魏君丽:还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厂子是国家中层企业——生产肥料的化工厂,在五华县,靠华山的那个地方。厂里领导得知我的爱好,就照顾我进了绘图室,天天画图纸。这一干就是16年。厂子后来发展成集团公司,公司里有工会、宣传部、学校,还有好多好多其他单位,所以在工作期间,经常去帮忙做一些晚会的舞台设计啊、雕塑啊,大的有大型彩车,小的就是小泥人;每年八月十五的灯展也是展示的好机会;还给学校做兼职辅导员培训,每个礼拜有两节课,那时候就教小孩子做一些手工的东西,基本上从雕塑这块就没断过,呵呵。在这16年里即工作又学习,后来又学了很多,像篆刻啊,装裱字画啊,等等。
卡 卡:魏老师真是多才多艺!那您是工作了16年后才想考学深造的吗?
魏君丽:不是的。是工作了几年后,当时我们办公室都是高级工程师,和我父母年纪差不多,我虽然年龄小,但很好强,一直想找个机会学习。后来成了家,经济上也宽裕了,才真正开始参加成人高考。
卡 卡:学的是什么专业?
魏君丽:室内设计,(陕西)长安大学建筑装饰专业。
卡 卡:您不是一直很喜欢雕塑吗,怎么没报个雕塑专业?
魏君丽:对。其实我对有体量的东西都特别敏感,就是所谓的空间思维吧。还有一点是室内设计要上美术基础课,可以正规学习素描。在绘画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老师都是美院出来的。关键是室内设计最终也要立体呈现出来。虽然和我的爱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还是有间接关系的,呵呵,艺术都是相通的嘛。
卡 卡:学习三年,是脱产吗?
魏君丽:对,关键也是单位那时候注重培训,部分费用也是单位给承担的,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在西安看到的和农村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发现要学的东西非常非常多,除了绘画这方面的提高,专业的学习,对于其他相关学科也感兴趣。比如预算、电脑等都是那个期间学习的,那时候电脑在西安已经慢慢的普及了,在我们单位还是一张绘图板,不可能见识到一些很先进的工具。
卡 卡:您毕业就到北京了吗?
魏君丽:没有。在西安折腾了两三年吧,效果不是特别理想,2002年我请了两个月的假来到北京,那时候已经有孩子了,也没想着非要在这儿怎么着,就是饿死在这我也不回家等等,不是那样的。但是来了以后一看那个情况,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可怕,所以这时候就心里有底了。
卡 卡:说说您刚到北京的感受吧。
魏君丽:说实在的,我十六岁以前就到过县城,就是我爸去世的前三天,给我配眼镜去的。虽说在西安也待过了,北京和西安都是差不多,都是古城。但是当我走出北京西站,我发现连东南西北都不认识了,没见过这么大的城市,西安比起来可小多了,呵呵。
卡 卡:您一到北京是从事设计工作还是开始创业?
魏君丽:本来是想找一份与雕塑相关的工作,当时我们办公室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弟弟在北京正和一个亲戚搞雕塑呢,于是就按着地址找过去。我去了以后才发现,和我理解的雕塑不一样,他们做的浮雕和基础铜雕,看了一下,包括工人们的工作啊,生活啊,待遇啊等等,当然还是这种工艺我不是很喜欢,结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和他说,在北京想长期待下去的话,不可能先介入艺术行业,要考虑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生存。第一步先立足,我想先去找一份别的工作。
卡 卡:后来找工作顺利吗?找的什么工作?
魏君丽:应该说还算顺利,我当时在北京除了那个同事的弟弟不认识任何人,也没有任何在外打工经验,当时我就问他在北京找工作怎么找,他建议我买报纸看看,于是我买了三张报纸——手递手、北京晚报和京华时报。后来就找到了第一份设计工作,还记得当时的底薪是2500,吃住全都包。这样的条件,对于当时我在西安的那种待遇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就觉得已经是很好的待遇了,当时我从国企出来的时候,工资是八百块钱左右,我认为北京这个地方还是能生存下去,后来我就把带来的三千块钱全都寄回去了,连回家的火车票都没留,呵呵。
卡 卡:您做设计一共多长时间?是什么原因又让您完全的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彩色漫塑事业上呢?
魏君丽:给别人打工大概做了一年的时间吧,在第一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换了三家装饰公司,到年底还算是挣了点钱,也认识了一些老板。回家过年的时候就考虑来年是不是要自己干呢。03年春节回来我就筹划着做公司这一块,先跟别人合作,交一些管理费,主要是用人家的执照。前几个月还可以,利润不错。没想到我的几个新工地刚开工,刚收了首付,非典就来了。那个时候你也经历过吧,大街都没人了,呵呵。不过最后还是撑过来了,反正做装饰装修这一行其中辛酸不是一两句说的清的。总之,又这样做了一年,不同的是第二年自己当老板,虽然自己当老板,总觉得不是自己太喜欢的,这个行业不适合我,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营销学,怎么把自己推销出去,怎么让对方认识这个东西,了解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又到年底了,回家没事干琢磨,当时也没跟老公说我在北京的艰难什么的,你要说在外面多难多难,那肯定说你必须回家。后来就跑到我原来那个单位的后山坡上,让我老公给我铲了一袋子泥,回到家我就想,我还是喜欢雕塑,我就做这个,不管它再艰难,当时没想过有其他材料,当时就想,人家能做雕塑我也能,为什么不能做。
卡 卡:这是04年的春节?
魏君丽:是的。
卡 卡:过完春节就回北京了?
魏君丽:对。什么也没拿,我就背了几十斤泥,就是我们老家的泥。回来就开始做,你看那些就是剩的没有扔掉的(指着柜子里的泥塑,见下图)。做着做着就没信心了,因为这普通的泥啊,它太粗糙了,不防水,也干的太慢,而且后期上的色它见了水还是掉,你要是做人像不会那么细腻,效果不好,我还是比较喜欢精致的东西。
魏老师的部分早期泥塑作品
卡 卡:其实这个普通的泥效果也蛮不错的,当时您还没有接触软陶吗?
魏君丽:没有,也不知道啥叫软陶。除了泥,橡皮泥也用过。后来我就想要是这样做的话,真是累死又赚不到钱,而且又那么慢,于是就在网上搜,搜“雕塑啊,人面塑啊”等等,无意中发现有一条信息,在西单明珠那边有一家在销售彩色人像小雕塑的。我赶紧过去一看还真没见过,样品不多,主要是头像,没有身体,都是利用的玩具身体啊嫁接上去的,衔接也不是特别好。后来也是经过多方寻找嘛,得知在广州那边有这种新材料的,但是叫法不一样,有的叫陶白泥,有的叫彩陶,各种叫法都有,后来让他们寄小样,就开始做实验嘛,时间长了基本上也就摸着性能了。也就按照台湾的叫法叫软陶,一直叫到现在。
卡 卡:找材料的过程有没有遇到困难?
魏君丽:有啊,更确切地说是使用新材料的时候。我联系上了一个广东的老板,他告诉我他也不会做,他们都是流水线做。我就说很诚恳得和他说“我只想去看看,交点费用都可以”那边还是不让去,后来算了吧,不去了。关起门来自己研究。除了材料,所有工艺、工具以及各种手法全部都是按照传统雕塑手法做的,后来慢慢摸索,基本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头部已经做的不错了。
卡 卡:有了合适的材料,又琢磨出了与传统雕塑不同的技法,后面的工作是不是就顺利了?
魏君丽:应该说越来越顺利。开始做实验那个阶段也挺有意思的。我做的造型还是很大,很费材料,而且觉得大的值钱,就那种想法,其实不是大的值钱,呵呵呵。慢慢地开始做小的,然后找一些商场合作,收取很低的那个制作费用,最低的时候110块钱就给人家加工,算下来,减去包装和材料的话,也就挣大概50块钱。那时候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宣传推广,但是条件不成熟嘛,就先发发资料,让大家认识认识,觉得天安门广场是个很合适的地方,我坚持发了一周,没想到那地方是不方便发广告的,哈哈哈,整整被城管清理了11次,哈哈哈哈……
魏老师的部分漫塑人物作品
卡 卡:魏老师您做培训是从哪年开始做的?
魏君丽:真正办培训的时候是2005年底。
卡 卡:是什么原因导致您做培训的呢?
魏君丽:其实做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就有人找我要学习什么的。一个是没有想过这个事,二是比较忙。你想啊,慢慢地,漫塑被大家认可了,几百块钱也能接受,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崇尚个性。所以只顾的干活,偶尔搞些创作。后来越做活越多,我忙不过来了,开始想办个培训,也有好多朋友劝我,“你别办学,你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给自己树立那么多同行干什么啊,别人都不教,你傻啊。”
卡 卡:就是啊,所谓“让财不让道”,正如刚才您所说的,您去别人那花钱去看,人家都不让,现在您反过来把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教给别人。
魏君丽:这个问题要这样看,漫塑市场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一个行业要成熟完善就需要大量的从业人才,这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再说我做培训,既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去搞创作,另外还可以向我的学生们学习啊!!对我个人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呵呵。另外我跟他们(指以前接触的南方某些商家)的出发点和思路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些老板是以利打头去做市场的,而我是个人爱好,当初虽然说我在初期阶段也要考虑利益,立足于北京,但是后来就不一样了,这个市场前景很大很大,不是一两个人能做起来的,所以要转变思路,就是说这个行业你没有人领头去做,没有人走到最前面,去开拓这个市场,他永远永远只是一个加工的工作。
卡 卡:您这种胸襟是很难得的。
魏君丽:可能是经历不一样吧,因为我被别人冷落过,从目前行业来看,全国有这么几家做的不错的,但是老板是不会做的,他们做的是商业化的东西。我自己不是老板,我是老师,总之不是以钱为目的,去教怎么做市场,我交给他们的是漫塑艺术,传播的是一种文化。不是教条的东西,让他们去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组合,能实现哪些效果,让他们理解,我希望我培养的这一批学生将来在软陶行业引导潮流。
卡 卡:魏老师还记得您办了多少期这种培训了吗?最多的时候一期能有多少学生?
魏君丽:具体不记得了。到现在整四年,大概学生有上百人了,因为这个培训吧不像学校那种开班,我收多少,最后毕业多少,我这儿是学生随来随走,很多时候前面的还没有毕业,后面的又进来了,重叠起来的最多能达到二三十个,最少的时候就4、5个。现在除了理论,实践的机会比以前更多一些,把教、学和实际的业务相结合,学生学的效果更好。

魏老师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包括各个年龄段
卡 卡:感谢魏老师接受我们(中国)动漫交易网的采访,以后有机会我也要和您学习学习漫塑的制作。
魏君丽:好啊,随时欢迎。
中国动漫交易网卡卡和魏君丽老师在一起
编后记:
彩陶自19世纪从德国出现到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魏老师并不是第一个使用的,也不是第一个用彩陶制作工艺品的,但之所以称其为“漫塑家”并非人云亦云,通过和魏老师的沟通,得知她对雕塑的热爱、对漫像雕塑的执着、对漫塑教育的认识、对生活的乐观以及对艺术的态度等等,“漫塑家——魏君丽”当之无愧,希望魏老师不断地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漫塑艺术品。